8月23日-26日,第十届中国博物馆及相关产品与技术博览会(简称“博博会”)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敕勒川国际会展中心举办。

    “博博会”期间,由中国博物馆协会博物馆数智化专委会筹办的“博物馆数智化专题展示区”汇聚了全国20余家文博机构的数智化成果。


“博物馆数智化专题展示区”亮点

    “博博会”上,“博物馆数智化专题展示区”所呈现的案例集中展示了近几年数智技术在博物馆不同场景中的利用:

    “故宫数字文物库”在知识图谱的加持下让文物信息检索更加简单直观、更具可及性;“寻觅三星堆”让您有机会亲历遗址的考古现场;“运河上的舟楫”、“丽人行”、“山水江南”等带您穿越时空,去体验古代先人们的物质生活、审美意趣和精神世界。“云上浙博”、“数字孪生”等博物馆数字化项目彰显出数据在博物馆管理和服务等方面增效提质的巨大潜能。更有来自首都博物馆的“京慧”与穿越而来的大商王后“妇好”数字人,邀您共赴一场学术的盛宴,开启一段非凡的博博会数字文化之旅。在第三期的展项推介中,为您重磅介绍来自南京博物院的“物华天宝--数字文物之美”活化展示项目、湖北省博物馆的曾侯乙尊盘三维数字化复原成果以及中国民族博物馆的大型数字动画《紫光·冰嬉》。



数智化专区主舞台三大展项


南京博物院
“物华天宝--数字文物之美” 

“物华天宝数字文物魔方”线上线下展示装置

展项介绍:

     南京博物院“物华天宝--数字文物之美”展项,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新媒体数字展示传播为路径,将文物高精度数字化保护采集与三维影像互动呈现相结合,基于博物馆知识体系生产,以丰富的数字交互体验和融媒体矩阵传播,汇集二十余件南博精品文物的三维数字作品、绘本动画、虚拟线上特展、建筑投影秀等,突破时空限制,为公众打造鲜活、丰富、多元的深度数字沉浸式体验,以高质量文物数字化重塑博物馆新质生产力。以馆藏精品文物数字活化利用构建起一座超级链接的博物馆,不断拓宽“让文物活起来”的路径,链接“博物馆+公众+社区+教育”,链接“博物馆知识+展览+展会+文创+新媒体传播”,丰富展览、教育、研学、文创等高品质、多样化产品与服务供给,一体推动、共同构建起一座新时代“线上+线下”多元融合高质量的南京博物院。




该装置在本届“博博会”

A2展馆2M004南京博物院展位展示


     在文物知识阐释上,深度挖掘南京博物院文物工艺和历史文化元素,聚焦可移动文物和不可移动文物的个性化解构表达,“一物一策,一展一策”,以数字活化阐释文物之美;在形式上,综合应用多种虚拟现实技术、裸眼3D技术、三维重构技术,以沉浸式多形态数字展览展示方式丰富观展体验。以南京博物院第一件文物“老大殿”的三维数字化采集与利用项目助力南京博物院古建修缮工程,同时后期数字化成果综合运用于线上线下各类展示空间中。在518国际博物馆日的系列品牌活动“南博奇妙夜”中,依托数字文物打造数字沉浸式建筑巨幕投影秀,用精彩纷呈的展示展演和文化活动,为公众献上一场传统文化与现代数字艺术相融合的文化盛宴,通过文物数字活化利用精准化保护传承中华优秀文化遗产。
“博博会”现场图况


湖北省博物馆
曾侯乙尊盘三维数字化复原成果 

展项介绍:湖北省博物馆曾侯乙尊盘三维数字化复原成果由该馆文物保护中心主任江旭东博士主持实施。该成果通过数字尊盘结构"拆解",为观众庖丁解牛式地呈现尊盘纷繁复杂的结构,展现古人化繁为简的工艺思想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曾侯乙尊盘玲珑剔透、巧夺天工,系湖北省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之一,是先秦时期最复杂、最精美的青铜器,被誉为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巅峰之作。由于尊盘整体厚度较大,且结构非常复杂,无法使用传统的三维扫描技术进行数字化建模。湖北省博物馆联合故宫博物院,耗时4年,成功运用工业CT技术,首次获取尊盘完整三维结构模型,并通过数字化处理,精心制作尊盘三维数字化复原视频。在制作过程中,先后用工业CT拍片千余张、采集数据20余GB,经半年多时间制作视频,最终形成的成果通过尊盘结构"拆解",让公众能轻松看懂这一青铜重器。
    此次三维数字化复原研究表明,尊盘分为尊和盘两部分,全部铸件多达98个。其中,尊包括1具尊体和33只附件、19只U形锁扣,盘包括1具盘体和44只附件,通过铸接、铅锡焊、铜焊接连成一体,所有铸接、焊接点加起来多达119处。整器综合运用范铸、熔模及圆雕、透雕等多种工艺。此次研究成果乃第一次清晰展示尊盘的内部结构。这是对我国古代最复杂的一套青铜器做的最全面、最清晰的解析,让我们对我国古代青铜铸造技术有更深入认识。

    由于商代青铜器追求整体性,力求一次性完成。尊盘三维数字化复原研究成果,则提供了另一个方向,即在战国时期的曾国将工艺不断分解成更细的步骤,每一条龙甚至龙舌都是分铸而成,再通过焊接组合在一起。此外,复原研究还为解决“尊盘是否用到失蜡法”等争议已久的学术问题,提供了最新证据。现在复原了数字模型,为开展尊盘实体复制提供了充分依据,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有望做出真正的实体复制件。同时以视频化形式展示,拉近了公众与珍贵文化遗产及古代科技文明的距离。    


曾侯乙尊盘三维数字化复原

尊、盘各有34个、45个部件,分别通过55处和64处铸、焊连成一体

    此次湖北省博物馆在第十届“博博会”带来的国宝级文物的数字化复原研究成果,是首次将工业CT等科学检测技术与数字化技术相融合,在行业内具有示范性意义。此次盛会将听取更多专业人士意见,后期还会考虑通过三维模型、AR、VR 等多样化呈现,让文物活起来。       


“博博会”现场图况


中国民族博物馆

大型数字动画《紫光·冰嬉》 


展项介绍:冰嬉亦称为冰戏、冰技,是指萌芽于我国古代北方民族的冬季生产生活实践,形成于明末清初的传统冰上运动形式,包含多种运动项目。清代乾隆年间,冰嬉被乾隆皇帝钦定为“国俗”,形成每年阅视冰嬉的制度,“冰嬉”一词始被宫廷和民间广泛接受,成为我国北方冰上运动的总称。
    中国民族博物馆以两幅收藏于故宫、十八世纪张为邦、姚文瀚合笔绘制的《冰嬉图》卷和《紫光阁赐宴图》为蓝本,开发了大型数字动画《紫光·冰嬉》。动画在完整展示作为历史文化见证的两幅珍贵画作的基础上,提取其中文化、艺术和运动元素,借助二维手绘和三维建模相结合的数字展示手段,动态形象的展示“冰嬉”作为中国古代冰雪运动所呈现出的高度的冰上技术水平、运动艺术性和惊人的组织协调性,及其在世界冰雪运动史上的地位和对人类冰雪体育运动所做出的贡献;以《紫光阁赐宴图》为历史佐证,通过对历史场景的复现展示“冰嬉”不仅仅作为一项冰雪运动,同时作为国家文化礼仪而显示出的巨大文化感召力,及其在巩固国家政体、促进民族团结的政治功能。

大型数字动画《紫光·冰嬉》

    在动画的制作中,除了《紫光阁赐宴图》中较为简单的背旗和射箭人物之外,中国民族博物馆对《冰嬉图》中百戏部分的的多达161个人物进行了全面的动作分析和分类,并在此基础上提取了出现频率最高和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动作类型,共十种,从而在有限的制作时间内,最大程度地还原了原作的丰富面貌。此外,在创作过程中,为了保证动画动作的合理性、角色服饰的准确性等,馆方专门进行相关的学术考证;为保证大型空间视觉效果的精彩性,将《冰嬉图》和《紫光阁赐宴图》的建筑和空间关系进行还原,综合成为数字版《冰嬉图》的场景;同时,为保证人物和场景风格的统一,将绘画贴图转换到三维模型上,既保留了原作的绘画风格,同时也更加写实准确。


“博博会”现场图况


“博博会”现场图况

    以上精彩展项仅仅是本届博博会的冰山一角,更多的惊喜与震撼等待着你亲自来探索。从今天起至8月26日,我们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敕勒川国际会展中心“博物馆数智化专题展示区” 期待您的到来,让我们一同领略博物馆的数智魅力,共赴这场文化与科技盛宴!

编辑:张晓婉 陈怡静   
审读:张莅坤 岳小莉   
终审:王奇志

信息来源:各参展商参展申报材料及官方公众号

办公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倒座庙1号院 2015-2021   ©  中国民族博物馆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003247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