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是展览与受众之间最为传统和主流的沟通形式。无论知识背景和价值倾向,有所“看”之后必有所“感”。当我们想要去反思和推介一场展览之时,这种“感”都是不可忽视的。一千个读者便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希望有一千个观展者,便有一千篇宣扬着自我独立视角的观展文章。
展览地点:中华世纪坛一层专题陈列厅
展览单元:时间、空间、工艺、交错
展览时间:2018年2月7日~2018年3月4日
展品数量:150件/套
票价:免费
解题
传统@现代——民族服饰之旧裳新尚,是中国民族博物馆策划的传统@现代系列展览的第一部,这个展览意在用民族服饰来探讨传统与现代的关系。一定要归类的话,我们认为这是一场人类学视野下,讲述民族服饰本身及其所传达人与物、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创意主题文化展。
为什么用服饰呢?
广义上,“现代化”作为一个世界性进程,是以工业革命为开端的,工业革命则肇始于纺织业的动力巨变。
“传”、“统”两个字与纺织也有密切关系。传(傳),从人从専。専字上叀下寸,是手持纺砖的象形,意为掌握纺织操作能力。传,或曾指掌握纺织制作能力的人。统(統),从系,本意为丝的头绪,后引为“世代相继的系统”之意。
带有衣旁的字,通常跟衣服有关。比如裳既是“下裙”的意思。不过今天我们谈衣裳,往往跟时尚有关。有趣的是,“尚”字在《说文》里最初的意思却是“曾经”,后来才作“一时之风俗”解。谁代表过去,谁代表当下,风水轮转,交错纠缠,难以分辨。我们想提请观者思考:旧时衣裳、今日时尚,一个衣字底的差异,其中发生了什么?在纺织、服饰方面如果也存在如丝萦系、超越时间的东西,会是什么?
“@”这个符号已经成为当下不可或缺的符号,表示所在位置、表示关联性与链接。可以把我们的标题想象成email地址:tradition@present.cn,前后缺了任何一边都是“输入错误”。也可以视为微信群、朋友圈中的重点提示,表示特别提请注意。我们想让传统把现代@出来做个对谈。于是就有了展览标题:传统@现代——民族服饰之旧裳新尚。
2018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超级连接的博物馆:新方法,新公众”(Hyperconnected Museums: New Approaches, New publics),提倡博物馆以新方法,构筑多元群体相互联系融合的接触地带(contact zone)。我们的展览,即是一次制造社区、文化景观和自然环境相连接的尝试。
单元
展览的第一单元“时间”意在说明:服饰记录族群历史与集体记忆,追溯生命起源;服饰制作与穿戴有四季时令,有节庆礼俗、时机场合,有年龄阅历,有人生的重大仪轨之分……从制作到穿、用,那些与服装相关法则中的仪式感、场合感、时令感,是我们今时今日仍务须恪守的时间规则,是超越时代的存在。
我们力求突破“时间”和“起源”这类词汇可能触发的“线性感”,试图在初入展场就引发观众的问题意识。于是用三件带有祖先记忆的、形制宏大的服饰、模拟染池中不断蔓延向上的“时间的颜色”,峰米科技提供的巨型视频投影上反复闪回着民族服饰上的抽象符号,共同营造了传统现代交融的氛围。伴随着回荡于展场的空灵的音乐,我们藉由服饰提出了古希腊哲学家普适性的“人生三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展览开端,悬挂了三件带有祖先记忆的服饰,下面是模拟的染料池。此装置还原染料池的形态,将纱网垂浸于水池之中,随着时间推进,色料将慢慢向上渗染,意为时间的颜色。
第二单元“空间”,旨在反映服饰与空间的关系。人是立体的,衣服的穿着使用,是一个从平面到立体的过程。因此服饰自身即形成空间,犹如软性雕塑,其光影、层次、色调、拼接、体量感、简繁关系,都可能影响服饰的空间造型。
“服”这个字有适应之意,衣要适体,更要适合环境。服饰上标注着关于生活空间的记忆:居住格局、聚落形态、生活环境、族群历史和时代的变迁,每一件服饰都带着关于家庭、社区、社会的记忆。人类学者们研究“地方感”,而服饰也是地方感的载体之一。
服饰上记录着对不可知空间的构想与解读。人的身体,即是自然之造物,也是联通世界的桥梁。在服饰上绘制具有特殊意义的符号,帮助人们在自身与充满行为的世界之间建立某种可解释的秩序。比如,八角花纹、太阳纹被大量运用在服饰上,人们想象通过这种方式,身体实现了和宇宙万物的关联,得到了外在空间力量的护佑。
衣裳服饰与空间,因此构成了亨利·列斐伏尔(Henri Lefebvre)所说的“感知空间”、“生活空间”与“构想空间”的三重意义。我们在第二单元做了一个大胆尝试,以“形式”、“地方”、“世界”三个角度,通过装置艺术去阐释服饰的空间性。一般观众可能会通过装置理解我们想要表达的服饰与空间的关系,而学者们可能会更理解其中的一些小心思:我们在空间的英文标题中,特别致敬了列斐伏尔,并将“忆境”小节的英文标题翻译为“Making Place”,以致敬长期从事“地方·空间”研究的王斯福(Stephan Feuchtwang)教授。运用人类学视角策划展览,运用展览传达人类学的观念,这是否能成为民族博物馆策展的一种特色,我们在探索中。
“空间”单元中的“山水·忆境”场景。这一场景展示了人因居住环境不同而产生不同适应生态地理与空间的服饰。这些服饰记录了人们关于生活空间的记忆,每一件服饰都是家庭、社区、社会的地方感载体。黄色的木质装置是抽象的模拟山形。
在展现了服饰上的山河岁月之后,第三单元“工艺”只选取了一件服饰,但却拆解了形成一件华美衣裳所需的全部工具、原材料,还原服饰成型的过程。
自工业革命于纺织业肇始,服饰迅速由“制作”转为“生产”,今日一座现代制衣厂所需的机器,算上缝前、缝中、缝后的设备,林林总总竟有数百种。我们回顾前工业的服饰制作,最后发现,在无论是前工业时代抑或当下,成就服饰之美的或许不是工艺本身,而是“用即是美”的精神和平凡人的匠心。这一方面,传统与现代或许并无二至。
这个单元还意在用与服饰相关的“器”与“材”改变展览节奏。以针线的收藏方式,表达“衣”作为“衣食住行”之首得到的重视。以绣和染的精工作品,展现服饰局部的精细工艺。采用了“实验室器皿”和“植物花房”两种方式展示生活中日常可见的天然材料与植物。我们与深圳卒子科技合作,借助“植物工厂”技术,将栀子、板蓝根、紫苏三种最为常见的染色植物鲜活地放置进展场。在后续气候与场地适宜的条件下,我们将继续扩充博物馆中的小小花房,希望能让观众有更为直观的感受。
第四单元“交错”,零预算,实验单元。通过物、人、场景间的交错,寻找传统在当下的生命力与未来的可能性。整个单元占地面积仅20平米左右,外观是一个白色纱网围成、三面可穿行的三角形立体装置,分别展示了三套风格各异的民族服饰与流行服饰搭配的效果。三条通道分别垂挂着白色帘幔,帘幔上分别循环播放着三组投影,观众可以穿过投影进入装置中心看到服饰背面。
我们当然并不认为,将具有现代感的民族服饰和工业时尚混搭配出一个可以穿出门的造型,就代表着传统与现代的混合碰撞。我们设想,既然是巡展,应该让这个单元可以滚动扩展起来。所以我们收集了民族地区当地人穿着这些服饰的图片;约请深圳著名服装工作室“西西和”,提供服饰与搭配方案,由模特拍摄了一组“大片”;接着邀请了来自不同行业不同国家背景的“素人模特”,请他们用自己的衣服与民族服饰混搭出自己喜欢的造型,并访谈他们对传统与现代的认识。后期展场效果多媒体呈现由峰米科技提供了技术支持,实现了这个单元里的动静交融、场景交错、人物交织的展览效果。
第四单元目前呈现的还是一个雏形。展览开幕以后,我们将持续访谈观众,了解他们对传统的看法,这些访谈资料将用作下一次巡展的素材。另外我们计划在日后以民族元素为创意基础,举办文创设计赛事。赛后选取部分作品成为下一站巡展的展品。这个单元,我们将继续尝试实现科技与人文的互动、工业时尚与民族服饰的交融,观念与设计的结合。未来,这个部分将是我们实现人与物、人与社区、传统与现代“超级连接”的实验室。
模块
策划阶段,我们选取了诸多民族服饰与当今时尚服饰的共性,形成概念,用概念将展品进行模块化统筹。所有的模块都可以拓展,进可结合成篇,退可独立成章。时间、空间、工艺、交错四个部分,或者四个部分下的任何一个子概念,都可以独立拓展成为一个规模可大可小的展览。这样的方式是为了适应巡展过程中不同场地的需要,20平米或2000平米,都可以选取适宜的内容填充进去。
每一个模块选取的所有的展品都与相关概念直接关联,所有展签的内容也完全选取与主题相符合的方向展开叙述。我们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库,在后续的巡展中,我们将尝试把展品相关研究信息整合进展览数据空间,使有兴趣进行深入了解的观众和专业人员可以直接检索相关数据与研究成果。
设计
2018年2月7日- 3月4日,在中华世纪坛(北京场)的全国巡展第二场,我们尝试性地采用了装置与陈列并行的方式,将场景、设计元素融为展览的一个部分,与空间设计师共同传达策展者想叙述的理念。
我们了解到,中青年群体是当下博物馆的观众的主要人群,博物馆也是重要的亲子场所。而读图时代,一场有话题感的展览需要有精美的场景。说白了,就是必须提供合适的发朋友圈素材。
但怎样才能在不舍弃学术性的前提下,吸引观众去更好的了解展品呢?我们经过与设计师反复探讨,设计了许多装置场景,运用现代艺术观念来呈现展品中一些深刻而不易言说的意向。我们希望观众首先对装置的呈现方式有兴趣,然后或许想进一步了解相关内容,这样就会去读一读我们的文案和展品说明。
举例来说,第一单元的装置“缝制·时间”,来自2016年在银川北方民族大学首次展览时Atlas工作室的设计。这个装置将24条深浅不一的染布垂挂至地面,中间环绕着一件云南寻甸彝族女服。染布是我们请贵州省榕江县大利侗寨的女性制作的(创艺 | 既柔软,又坚韧——来自深山侗寨的设计力量)。染布均在二十四节气当天浸入染缸,由于染料着色与气温密切相关,随着天气由冷渐暖,布的颜色也由浅入深。中间悬挂的彝族女服,裙摆共365条,使用染蓝后的布料每天缝制一条,历时一年完工。装置场景美轮美奂,而对服饰制作和季节的关联也一目了然。作为策展人,我们最初提到希望用装置表现服饰制作所需遵循的四季轮替,Atlas的设计师们对纺织品有精到的了解和细致的研究,她们巧妙的将研究、设计和主题融合,成就了“时间”单元的点睛之笔。
“方寸·宇宙”是“空间”单元的亮点。服饰上的符号、形制、色彩,其中蕴含着不同族群的宇宙观,表达着对身体与宇宙空间关系的想象。我们想表现在服饰这方寸之地上,人们如何建构自身和宏大的外在空间的关系,希望设计结果能表现出人置身于宇宙之中的图景。北京场的设计师Oliver Tsai采用的方式曲折而韵味深远。他拆解了两台旧织布机,将各部件悬挂在镜面之间,寓示宇宙大爆炸场景。服装经由织布机成型,零碎飞散的部件似乎退返了万物起源之初,5件带有太阳纹的服饰置于一片混沌中,模拟人、物、天地之间彼此关联,密不可分的状态。奇思妙想,既富有独特性,又耐人寻味,是策展思路与设计的完美结合。
银川场平面设计由2×4(北京)艺术设计有限公司承担,这一套视觉系统在北京场继续沿用。其中传统@现代海报标题文字取材于服饰上的符号,将传统的活力与新设计语言夸张并置后,创造了耳目一新的“新现代感”。
设计师们在展览过程中表现出的专业性令人敬服。他们让我们明白,真正的好设计师有坚持、有态度、不屑于雷同,并且能将策展方的观点通过设计语言精准表达出来。我们当然不是跟设计师和和美美地牵手走进展览殿堂的,讨论与争执在所难免,但其间所有的争执,此时回看都是未来进步的阶石。
结语
我们的展览并不打算给出一个“传统现代应该是什么样的”决断性的答案,而是希望在每一个部分都引发思考:当下的工业时尚中是否仍有必须遵循的时间法则?我们穿着的衣服是否还带有空间关怀?民族服饰的工艺与匠心是否能够走进当下,走向未来?我们有自己的看法,但也希望在“交错”中,听到更多观众的思考。我们的“传统@现代:民族服饰之旧裳新尚”将最终是文化原生主体、策展者、设计师以及观众们的共同作品。
作者:
吴洁(中国民族博物馆助理研究员、中央民族大学人类学博士候选人)
罗攀(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 博士后)
——转自源流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