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展览背景资料

《寻找“鄂伦”的足迹,泛北极圈东北亚驯鹿民族文化展》以中国民族博物馆近年来跨境征集的中国鄂温克族、鄂伦春族以及俄罗斯境内驯鹿民族的文化精品为基础而策划完成。是国内目前唯一以驯鹿文化为主题的展览。中国民族博物馆已成为国内目前关于东北亚民族文物最具收藏力的博物馆。

“鄂伦”,在通古斯语中有“驯鹿”和“苔原高地”的意思;此外,泛北极圈东北亚地区的很多民族都有以“鄂伦”自称的历史。——以上三种词意寓于同一语音,表明历史上通古斯人与驯鹿、苔原高地所缔结起的三位一体的历史关系。

人、鹿、地的紧密纽结,形成了地球北极圈一带的独特文化——早在新石器时代,生活在北半球严寒地带的狩猎民族即以驯鹿为主要生活资源,由此创造了驯鹿文化。这一种文化呈现出人与自然结成生命共同体的朴素而深邃的生态哲学。

本次展览源自中国民族博物馆开展的“中国东北与俄罗斯跨境民族文化比较”课题。当研究人员从中国最后的驯鹿文化孤岛敖鲁古雅出发,一一探寻鄂伦春、赫哲等历史上使鹿通古斯民族,进而深入俄罗斯境内埃文基人、埃文人、那乃人、克里亚克人、楚克奇人的村庄时,一幅关于驯鹿民族近代以来的历史嬗变图便清晰地展现在眼前:随着现代化的推进,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冻土带北移,东北亚驯鹿文化正在呈现出一道逐渐向北方退缩的历史辙迹。

“鄂伦”的足迹因此隐现着一种古老文化的历史进退,交织出自然生态与民族历史、经济生活、现代文明的深刻关联。而追寻“鄂伦”的足迹,则为正在推进的现代化、全球化提供了一个关于生态与文化反思的幽秘视角。

二、展览主题

在全球化背景下,作为自然生态文化的典型代表,驯鹿文化正在成为新的生态反思与文化反思的热点。中国民族博物馆精心策划、制作的展览“寻找•鄂伦的足迹——泛北极圈东北亚地区民族文化展”,以追寻驯鹿文化的历史演变为线索,呈现出一幅随着现代化的推进,东北亚驯鹿文化逐渐向北方退缩的历史图景。这一过程为正在推进的全球化、现代化提供了一个关于生态与文化反思的新视角。

三、相关概念的界定

鄂伦

鄂伦,通古斯语,既有“驯鹿”之意,亦作“苔原高地”之解。两种词意寓于同一语音,表明历史上通古斯人与驯鹿、苔原高地所缔结起的三位一体的历史关系。事实上,泛北极圈东北亚地区的很多民族,都有以“鄂伦”自称的历史。

驯鹿是鹿科驯鹿属的唯一种,也是唯一一种雌雄都长角的鹿,所以又名角鹿。驯鹿营群居生活,几十只至一百多只不等。驯鹿是亚寒带针叶林中典型冻原动物,栖息于森林、冻土地带和沼泽地有石蕊(白地衣)且积雪不多的地方。驯鹿嗅觉和视觉较灵敏,善于游泳。驯鹿以苔藓、地衣等低等植物为食,随着季节变化也吃树木的枝条和嫩芽、蘑菇、嫩青草、树叶等。雌鹿1岁半性成熟,雄鹿2岁性成熟,繁殖能力较强,可繁殖到14岁,寿命达20年。每年9月中旬至10月上旬发情;妊娠期227-240天,翌年4月中下旬开始产仔,每胎1仔,偶有2仔。仔鹿出生4小时后便能随母鹿行走,哺乳期165-180天。驯鹿惯于在泥沼、森林和雪地中行走,一般能驮运40kg左右,行走时速5-6km,被誉为“森林之舟”。

驯鹿是环北极分布的动物,广泛分布在欧亚和北美大陆北部及一些大型岛屿上的寒带、亚寒带森林和冻土地带,多群栖。由于食物缺乏,常远距离迁徙,一次可长达数百公里。每年春季开始向北,秋季向南,沿着几百年不变的路线往返迁徙。驯鹿与其他鹿科动物不同,它性格温顺易于饲养,成为早期人类生活不可缺少的肉食来源,同时也利用其毛皮、鹿乳或用为运输工具。

早在旧石器时代驯鹿就与人类结下了不结之缘。新石器时代,生活在北半球严寒地带一部分的狩猎民族,以驯鹿为主要食物来源。驯鹿在这些民族的社会生活中起着某种具有决定性的重要作用,对这些民族的文化有着重大的影响。这种以驯鹿为主要谋生手段的民族,他们所创造的文化通常称之为“驯鹿文化”。北美洲爱斯基摩人(Eskimos)以猎捕野生驯鹿为食,北欧的拉普人(Lapps)(或称萨阿米人)大规模地驯养和放牧驯鹿,内蒙古根河市敖鲁古雅乡的鄂温克族是中国惟一以饲养驯鹿为生的民族。但是,驯鹿饲养业的主体部分保留在亚洲大陆北部的俄罗斯境内。

目前,世界上家养驯鹿的2/3集中在俄罗斯,1/3分布在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各国,在北美(主要在阿拉斯加)不足1.5%。与其他国家相比,俄罗斯驯鹿饲养业的特点是饲养驯鹿的形式和方法多样。在俄罗斯,驯鹿分布在320万平方公里的苔原、森林苔原、原始森林和山区地带。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各国中只有一个民族即拉普人从事驯鹿饲养业,而俄罗斯与斯堪的纳维亚不同,那里有很多民族从事驯鹿饲养业。从官方数据统计看,他们大部分是俄罗斯北方土著小民族。除此之外,还有几个民族的分支科米-伊热姆茨人和北方雅库特-萨哈人。俄罗斯人虽然不直接从事驯鹿饲养业(除单个的、在边区数量不多的群体),但他们经常在管理驯鹿的企业担任行政职务或者专业人员。在俄罗斯,以饲养驯鹿为生的各民族至今保留着各种形式的驯鹿饲养业,有丰富的饲养驯鹿的经验和传统。这些养鹿经验和文化传统是一笔珍贵的世界民族文化遗产。

泛北极圈东北亚地区

泛北极圈是指北极圈附近及以南的广大寒温带区域。泛北极圈东北亚地区是指中国东北地区及俄罗斯西伯利亚及远东地区等广大区域。这里的民族有着共同的以驯鹿为主要经济生活方式的传统记忆。

鄂伦的足迹

在本课题的开展过程中,我们发现驯鹿的活动范围主要集中在泛北极圈这一地域范围之内,随着通古斯使鹿部落的南迁,驯鹿在他们的生活中逐渐消失。因此位于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乡南部的鄂伦春自治旗虽然以驯鹿为族名,但在他们的生活中已经失去了驯鹿。另外,在课题开展的过程中,我们发现,驯鹿文化受到现代文明的冲击十分严重,越往北驯鹿文化保存得越好,越往南驯鹿文化越衰退,甚至逐渐被现代工业产品和文化元素所取代。所以“鄂伦的足迹”是一条驯鹿文化发生发展演变的道路,同时也交织着现代文明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冲击。

四、前期准备

近年来,中国民族博物馆开展了一个名为“中国东北民族与俄罗斯跨境民族的文化比较”课题。随着此课题的深入开展,我们越来越体会到驯鹿对当地民族生活的重要性,并对其民族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本课题的开展从中国最后的驯鹿文化孤岛敖鲁古雅出发,向北一一探寻使鹿通古斯民族后裔在当今的生活,由此进入俄罗斯境内,深入埃文基人、埃文人、楚克奇人、克里亚克人、那乃人的村庄,追寻其历史文化记忆,从而走出一条“寻找鄂伦的足迹”之路。

五、展品

约300件

甄选中国民族博物馆馆藏国内以及跨境东北亚民族文物精品以及敖鲁古雅博物馆相关精品文物。

呈现出驯鹿文化的地理与历史变迁图景;

呈现出与北方森林苔原向南部白桦林生态演变相伴随的人文景观演变图景:从兽皮原色到柞树染色,从驯鹿驼的皮褡裢到马背上驼的桦皮盒……

 

办公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倒座庙1号院 2015-2021   ©  中国民族博物馆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003247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