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上午,在国家文物局举行的“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发布会上,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发布了河泊所遗址最新考古成果,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进程增添了重要实证。中国民族报“道中华”对考古领队、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馆员蒋志龙进行了专访。
▲2022年9月28日,云南河泊所遗址最新考古成果发布。(视频来源:新华社)
蒋志龙:河泊所遗址前后发掘了七个地点,发掘面积7000余平方米,这个地方既是古滇国的都邑,其东部就可能是西汉益州郡郡治。这次考古发现非常丰富,就汉代文化遗物而言,大家关注最多的是封泥和简牍,此外还有大型建筑基址和宽阔道路等。
大量简牍出土是中国南方继“里耶秦简”之后的又一重大考古发现,字迹清晰明显的简牍残片有200余片,字迹不明显的简牍残片有千余片。目前仅清理了一小部分简牍,已辨识出“滇池以亭行” “罪当死”“建伶长”“始元四年” (公元前83年)等文字。
▲考古工作者在云南河泊所遗址现场检查出土的封泥(2022年9月21日摄)。(新华社记者 江文耀 摄)
本次发掘的大型建筑基址、宽达12米的道路、长达48厘米的筒瓦和铺地砖等,为寻找西汉所置益州郡的郡治提供了线索,表明益州郡郡治就在发掘现场附近。而大量简牍与数百枚封泥相互印证,是反映西汉益州郡行政司法制度的物证,也是中央行使治权的证据,证明西汉中期中央政府对云南进行了有效的管辖,这也是云南跨入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过程的实证。
1956年,考古工作者在石寨山墓地发现“滇王之印”,文献史料与出土文物实现双重互证,石寨山文化由此被世人所知。石寨山墓地是滇王及其亲属的墓地,而本次所关注的河泊所遗址距离出土“滇王之印”的石寨山墓地大概只有700米左右。早在2019年,河泊所遗址已经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这里还发现了早于石寨山文化的重要遗存。
河泊所遗址,位于云南省昆明市晋宁区,是昆明古滇文化的“最老代言人”。河泊所遗址于1958年被发现,2008至2010年中美联合考古调查再次认定,2014年开始由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蒋志龙带队对该片区进行调查发掘。已探明的河泊所遗址分布总面积约400万平方米,核心范围约100万平方米,其主要年代为战国至汉代。2019年10月7日,河泊所遗址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受访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