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05.jpg

展览现场

“我们到哪里才能寻觅到《诗经》中吟诵过的爱情?”近日在北方民族大学拉开帷幕的《古典爱情——中国少数民族爱情文化展》以这样的提问开头。此展通过呈现20世纪中叶以前,我国南方少数民族风物民情中仍旧保留着的《诗经》吟唱过的爱情场景,揭示出中国少数民族爱情文化与“礼教初设,古风犹存”时代的中华上古爱情文化形态的承袭关系,在对少数民族独特的爱情伦理与诗性审美价值的展示中,表达中国少数民族爱情文化丰富的精神价值以及带给当代人的精神启迪。

p01.jpg

展览现场

《古典爱情——中国少数民族爱情文化展》由中国民族博物馆策划制作。作为策展人,中国民族博物馆副馆长郑茜介绍称:“直到半个世纪前,几乎所有中国少数民族都用歌声来寻找爱人,这使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壮观的情歌文化,为中国留下了一笔巨大的审美文化遗产;与此同时,‘歌为媒’的传统还使少数民族爱情文化体现出一个基本价值观,即平等与自由。这一些文化传统都异乎寻常,它启发我们去探求这一种爱情文化所蕴含的深邃珍贵的当代价值。”

p02.jpg

展览现场

在策划与构建“少数民族爱情文化展”的过程中,中国民族博物馆副馆长郑茜称自己有一些重要发现:“历史上,这些民族的恋爱不被看成是私事,而是在集体性仪式活动中发生;社区与村寨既为青年恋爱提供专门场所,又提供一系列独特的程式,那些数不胜数的村寨性、社区性的爱情节日正是这种程式化的、对爱情活动予以保障与激励的制度性体现。所以,爱情活动具有公共性,并以特有的文化机制作为保障,这是中国少数民族爱情文化的特征。”

p07.jpg

展览现场

《古典爱情——中国少数民族爱情文化展》既呈现了传统社会中群体性“倚歌择配”的诗意化景观,又反映了南方一些少数民族社区与村寨为青年恋爱而建立的传统“公房”制度;既展示了我国少数民族独特的以物传情的文化习俗,又展现了在爱情活动中以民族服饰为代表的、寓含着身份意味的一套物质文化符号系统。

p03.jpg

展览现场

显然,构建一个以情感为主题的展览具有较大挑战性,因为爱情文化的一系列表达方式均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特性。如何将非物质的爱情文化转化为生动活泼、可视可触的博物馆展览展示?郑茜副馆长带领中国民族博物馆展览团队,通过长达一年的不懈探索,最后呈现了一个具有深邃文化内涵、同时具有较高体验性、较强可视性的展览。她表示:“促使我们一定要把这个展览做出来的动力,还有一个,就是我们希望去探索把少数民族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为博物馆展示的创新性道路。一般来说,现在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方式还比较单一,而作为国家民族博物馆,我们有责任去探索对于这类文化遗产在博物馆场域里进行展览展示的经验和办法。”

p04.jpg

展览展品

在《古典爱情——中国少数民族爱情文化展》中,一个个具有强烈带入感的展览装置引导着观众进入少数民族爱情文化的历史场景中:“行歌坐月”的温暖明亮,“爬窗谈爱”的妙趣横生,“吃火草烟”的热烈庄重,以及在“失恋了怎么办”标题下所展现的贵州高坡苗凄美智慧的“射背牌”习俗,还有各具特色、让人充满兴味的“无字情书”的书写与寄送方式……而在这些场景之中,展览着力揭示其背后的深邃的文化价值观念:蓬勃的生命意识、审美化的诗意生存、自由平等的文化精神,对个体生命价值的尊崇和肯定,对族群情感伦理的恪守和坚持。

p06.jpg

展览现场

“一个人的爱情生活,展现其生命本质;一个民族的爱情文化,承载其文化价值观。” 《古典爱情——中国少数民族爱情文化展》在结语中写道:“中国少数民族爱情文化,因为充满自由和谐的人文关怀,而为当今世界遗赠了一笔富于情感启迪意义的精神遗产。”

据悉,《古典爱情——中国少数民族爱情文化展》首先在北方民族大学开展,此后将在一些省市展开巡展。

 

办公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倒座庙1号院 2015-2021   ©  中国民族博物馆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003247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