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今天,学界的专家们和远道而来的创作者们带着自己的作品来到清华大学,参加第二届民族志影像展映活动,气氛热烈祥和。请问本届活动与首届活动相比有何不同?

郑茜:首届民族志纪录片学术影像展具有开创性意义。今天我们在清华大学举办的第二届展映活动,不是首届活动的简单延续,而是向更深的学术自觉和收藏自觉的努力。我们比上一届收获了更多的民族志影像作品,也得到了更多专家学者的理解和鼎力支助,还获得了更多的社会关注。 

记者:中国民族博物馆积极策划和组织民族志影像展映活动,受到各界关注,请问贵馆为何要花大量时间和精力来做这样一件事情?

郑茜:做这样一个工作,首先是中国民族博物馆自身功能定位的要求。博物馆是收藏人类历史记忆的神圣空间,民族博物馆则是各民族存放历史文化遗产的精神家园和情感寄托地,是国家珍藏文化多样性财富以及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场所。为此,我们一直致力于收藏那些能够承载各民族历史文化记忆的文物资料。

当今世界,随着社会发展,博物馆仅仅收藏物质文化资料是远远不够的。影像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化载体,它有着对于人类社会生活的丰富、立体的记录和再现能力,在世界范围内,它已经成为当代博物馆藏品的一种重要形态。我们知道,少数民族的很多文化是无法仅仅依靠实物来呈现的,比如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民族志影像却能在遵循价值中立原则的基础上,客观地记录民族文化的内涵和细节,深入细致地呈现文化变迁的规律与轨迹。所以,构建一个完整、系统的民族志影像收藏体系,已经成为中国民族博物馆的一个战略选择和重要任务。

记者:你们举办该活动的宗旨是什么?

郑茜:通过持续不断地主办全国规模的民族志影像展映活动,我们希望达成一个长远目标,那就是建立起一个较具规模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影像数据库”,将那些承载了我国各民族多元文化记忆、深入记录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原生空间、细致展现不断变迁与转化中的民族文化发展进程的优秀民族志纪录片,纳入博物馆的永久收藏空间,形成一个影像化的、具有可视性的中国各民族文化遗产基因库,使其既广泛地运用于公益性展示展览,又服务于博物馆的社会公共教育功能。

我们还希望由此搭建起一个广阔的、具有集散作用的民族志影像资料收藏和展映平台,努力形成一个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影像的交流、展示、研究中心;我们还将在保护中国民族志纪录片知识产权的基础上,在推动我国民族志纪录片的国际交流方面,努力发挥出自己的作用。

同时,我们希望为创作者、专家学者们构建一个交流理念、切磋技艺的空间,进一步提升纪实影像记录、传播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力度和广度,鼓励更多的创作者投入民族志影像的探索研究中,以此为推动影视人类学与博物馆人类学的学科发展尽到一点绵薄之力。

另外,我们还希望在当今时代为大众提供多元文化视角和跨文化对话理念,用影像展现各民族文化共生、互动、传承和交融的历史进程,促进不同民族间的相互理解和认同,由此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构筑亲密和谐的民族关系奠定情感基石。

转自——中国民族报,记者:王婧姝


办公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倒座庙1号院 2015-2021   ©  中国民族博物馆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003247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