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民族博物馆主办的以“人类学视野下的博物馆收藏、展示与诠释”为主题的2017博物馆人类学研讨会于8月1—2日在北京成功举办。此次研讨会致力于搭建一个全国规模的博物馆人类学研究平台,以满足我国民族类博物馆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对于理论指导的迫切需求,同时引导国内民族类博物馆将自身工作实践加以系统总结和升华,以形成相关理论体系。

p01.jpg

中国民族博物馆馆长顾群致欢迎辞

p02.jpg

中国民族博物馆副馆长郑茜主持研讨会

p03.jpg

研讨会现场的与会代表们

作为人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博物馆人类学以人类学理论对博物馆业务实践加以指导,同时对博物馆的组织与运作机制加以深描、阐释与解读,这两个维度所构成的博物馆人类学学科在西方国家开展较早,并已取得较大成就。由于各种原因,中国博物馆人类学研究较为薄弱,并一直未能形成整合性力量。中国民族博物馆在积极寻求自身理论研究工作突破口的过程中,建立起了对于博物馆人类学研究必要性和重要性的深刻认识,认为博物馆人类学研究是民族类博物馆自身性质和方法论的内在要求,是解决当前中国民族类博物馆所面临的发展困境和一系列业务难题的良好理论工具,为此,中国民族博物馆积极搭建平台,大力推动博物馆人类学在国内民族类博物馆行业的开展。

p04.jpg

中央民族大学潘守永教授对博物馆学与博物馆人类学的边界问题进行了探讨

p05.jpg

香港中文大学张展鸿教授对近代木器看现代社会变迁问题进行了论述

p06.jpg

中山大学罗攀对民族博物馆叙事体系进行了梳理

p07.jpg

昆明理工大学彭慧颖对糯黑彝族文化博物馆的实践进行了介绍

p08.jpg

法国巴黎高等社会科学研究院德明礼对非遗展览空间的商业化进行了阐述

p09.jpg

江南大学宋春会对传统汉族服饰文化当代阐释进行了说明

此次研讨会自发布征稿信息以来,反响强烈,共收到80多篇来自海内外的论文。在经过认真评审后,主办方邀请了46位论文作者到会参与研讨。国际博物馆协会副主席、中国博物馆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安来顺研究员,伦敦大学学院迈克尔·罗兰教授、香港中文大学张展鸿教授以及中央民族大学潘守永教授作了主题演讲。研讨会以“物、展览与博物馆实践”、“博物馆与认同建构”、“知识、记忆、历史与认同”、“博物馆阐释与反思”、“商业化、遗产化与博物馆”、“非遗、技艺的博物馆表达”、“教育与公共参与”、“博物馆中的世界、东方与中国”以及“接触、冲突、争议”为题组织了专题研讨。与会者普遍认为:本次研讨会涉及论题的深入、广泛并具有前沿性,对我国博物馆人类学理论研究将产生重大的推进作用。

p10.jpg

伦敦大学学院迈克尔·罗兰教授对会议进行了总结

p11.jpg

p12.jpg

提问环节与会代表及观众各抒己见

在闭幕式上,中国民族博物馆副馆长郑茜女士总结说:“就论题的广泛程度,就问题所论述的深度,就实践所覆盖的层次,首次博物馆人类学研讨会对于中国博物馆人类学的话语都是一次极大的丰富,对于中国博物馆人类学的研究都具有巨大价值和某些突破性意义。”而会议期间,一些媒体对研讨会表示了强烈关注;一批远道而来的旁听者称研讨会使他们受益良多;有与会学者称:“中国民族博物馆为我国博物馆理论发展做了一次实实在在的推动性工作。”

p13.jpg

全体代表及工作人员合影

 

办公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倒座庙1号院 2015-2021   ©  中国民族博物馆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003247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