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篇译自英国四位博物馆管理者和策展人在华莱士典藏博物馆举办的论坛:“博物馆是否有未来——21世纪的博物馆”上的讲话,这里他们探讨了博物馆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时逢2016新年之际,一起来听听业内大咖们的理想与关怀。

1.jpg

大卫·安德森,威尔士国家博物馆总干事

2020年,博物馆应该是社区中基本的、参与性的中心机构,他们应该与第三方机构合作,开展正式及非正式的学习、健康、生活、技能,以及社会变革活动。目前,博物馆在艺术和文化领域已成为最具创新性的公共机构。在2020年,他们应该已将这个专长向外拓展,成为公共创造力与当地事业规划的中心。

而阻碍这一切的又是什么呢?我们的第一个挑战就是英国十九世纪艺术拨款模式。GPS(注:一个由三人创办的在英文化机构,GPS为三个人名字的缩写)文化一系列的报道揭露了英格兰文化、媒体、体育部以及艺术委员会持续为伦敦很多表现欠佳的机构划拨巨款,而与此同时很多国家及地区的艺术创意机构却无法得到他们所需要的任何经济支持。

我们面临的第二个挑战就是媒体全方面失败,它们本该对伦敦以外的杰出艺术项目,尤其像威尔士艺术奖和威尔士国际视觉大奖作出公平公正的报道。我们——利物浦国家博物馆与很多同行都在探索一种更适合这一领域的建立在文化参与和社会公益上的新模式,这并不是乌托邦,从历年的研究发展中可以看出,这确实是可行的。到2020年,所有的博物馆都应该这样。但这一切发生的前提是我们勇于挑战英国现有的文化模式。

克里斯多夫·沃格塞,华莱士典藏博物馆馆长

一直以来,博物馆和美术馆都致力于保护艺术品并尽可能让艺术品能够接触到观众。而目前,我们眼睁睁看着国家及地方政府对艺术领域拨款及许诺的削减。我们获得的财政补贴在过去的五年中已被削减三分之一,并且这种削减仍在持续。这一财政削减带来的长期影响是巨大的。保护艺术品并使它们有机会被观赏,是华莱士博物馆存在的意义,也是所有博物馆存在的目的。如果我们一旦消失了,那我们的后代就会失去从中学习和获得灵感的珍贵源泉。

我们必须诚实、直接并且和公关及媒体的周旋保持合理的距离,他们的存在有时候取代了批判性的公众话语以及对艺术的尊重。知识是时间与思想的产物,因此我们应警惕那些精雕细琢过的只字片语和让人无法视而不见的数字媒介所追求的即时满足感。

博物馆展现人性、真诚,以及人文经验,它们将我们与过去、与或集体或个人的经验相联结,也确保了我们与未来的联结。

玛丽亚·巴尔尚,惠特沃斯美术馆馆长

未来的博物馆应该建在人们觉得轻松自在的地方,以便与熟悉或未知的事物不期而遇。它们应是一个让人们可以与陌生人相识,一同探索的场所。

在博物馆里,人们应该发现过去和未来,带着他们的想法,也从别人身上学到新东西。博物馆应当是令人愉悦并充满好奇的,是一个我们能够发现美好以及满足求知欲的地方。它更应该是一个交际场所,在无形中打破社会阶级与不平等的存在。

我不认为博物馆可以拯救生命,但博物馆确实可以让我们生活得更好。它使我们接受更好的教育,使我们变得更加包容、精力更充沛,身体和心理都更加健康,赋予生活更加积极的面貌。

如果你问我,目前面对的最大挑战是什么,我想不论是在曼彻斯特还是这个国家的其他地方,最大的挑战是人与人之间的不包容、不平等,各个年龄层与日俱增的社会隔离现象,尤其是当你很穷,更甚如果你还年老。但是,可以确定的是,不同的文化一定能够解决这些问题。

如果能够使更多不同的人在博物馆里更加地舒适,他们就能够在这里学习到新的东西,并最终接受人类的渺小。引用迪亚·伯凯特在曼彻斯特惠特沃斯美术馆开业典礼时对参观博物馆游客的描述:“各种各样的人,做着各种各样的事情。这里是任何博物馆都应效仿的模范。使惠特沃斯成为一个二十一世纪的博物馆,这便是我的愿望。”

罗伯特·伊森,评论家、策展人、学者

将来的博物馆会跟现在和过去有很大的不同,当我在2014年11月份创作新书《文化资本:创造性的英国的兴衰》之时,所谓的依靠彩票资金和慷慨的政府拨款的黄金时代已然不复存在。

国家级的博物馆们不得不承担被政府削减掉三分之一的拨款,而一些受地方政府资助的博物馆资金削减状况更为严峻,有一些甚至根本无法幸存。但是无论大选会有怎样的结果,前景都是很黯淡的。所以,博物馆想要生存就一定要发挥出它们前所未有的主动性。那么问题来了:鉴于对商业赞助和富有的赞助人前所未有的依赖程度,这些公共机构会走向私有化道路吗?还是他们会更加积极向博物馆经济来源——游客伸出橄榄枝?我希望是后者。

博物馆应该通过展览、教育、扩展项目,尽可能地满足观者的需求,尽全力与公众相联结。博物馆不仅仅是一个存放展品的大仓库,它是人与思想集会的场所,它的未来依靠它扮演公众生活中充满活力的一角。

(2015英国卫报文化人才网板块前十名文章之一,来源:卫报官网)

(译文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办公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倒座庙1号院 2015-2021   ©  中国民族博物馆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003247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