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的人类学民族学博物馆,作为跨文化交流与理解的对话空间,不断尝试改进对藏品的展陈与阐释手段,以修正表述他者文化的方式,应对在后殖民时代所受到的质疑。在此前提下,2015年世界各大人类学民族学博物馆都做了些什么呢?

荷兰莱顿国立民族学博物馆

荷兰国立民族学博物馆建立于1837年,是欧洲最早以民族学收藏为目的而建立的民族学博物馆。该馆的收藏历史与荷兰王国的历史相互交织,国王威廉一世(1772-1843)下令在世界范围收集材料和信息。此后各地的各种珍玩渐渐被收入馆藏,并以民族学收藏最具特色。如今的该馆的藏品包括来自非洲、南美洲、北美洲、大洋洲、中国、印度尼西亚、日本、韩国以及亚洲地区的众多物品。

2015年荷兰民族学博物馆举办了以“土生华人”(Peranakan)文化为主题的展出。并且推出了一项小型摄影展,内容是三位荷兰人于1910年在北京拍摄的建筑与人文景观。此外还策划了以全球音乐风格为主题的小型特展:“从马里到孟斐斯”,旨在以音乐独有的语言,展示不同地域音乐间的文化连接。

1.jpg

美国哈佛大学皮博迪考古与民族学博物馆

皮博迪考古与民族学博物馆始建于1866年,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考古与民族志博物馆之一,其收藏以北美印第安文化与遗存闻名。常设展览讲述了15世纪到18世纪印第安人与登上北美大陆的欧洲人之间的关系,反映当地的印第安文化如何受到欧洲文化的影响。

该馆的2015年特展包括:“遭遇转译:17世纪早期的旅行和变迁”。惊诧,困惑和好奇是地理大发现时代,非洲土著、美洲原住民和欧洲人面对彼此时的普遍反应,文化的差异导致难以相互理解。这个展览旨在探索全球性流动,以及在欧洲、非洲和美洲人之间因殖民而彼此遭遇时的文化互动。

2015年,该馆开放了太平洋岛国展厅。展示了来自夏威夷、印度尼西亚、密克罗尼西亚、菲律宾以及其他太平洋岛国的民族学藏品。这些丰富而多样的藏品由19世纪波士顿的船货商人以及研究者收集,包括雕刻精美的船只、盾牌、饰品以及精美的皮影系列。

2.jpg

德国柏林民族学博物馆

超越欧洲中心主义,唤醒与其他文化互动的兴趣,并且通过跨文化对话培育一种全球性理解,这是柏林民族学博物馆的宗旨。因此,该博物馆的收藏展现了欧洲以外的杰出物质与非物质文化。其展览既有依照地域划分的内容,也时常根据不同主题,显示非欧洲文明的多元与丰富。

2015年特展“最后的说书人——关于摩洛哥马拉喀什市场上讲故事的艺术”反映了每天在摩洛哥南部马拉喀什的中心广场进行的特殊表演,被称为“Hlaiqi”的说唱者、舞者、杂耍艺人和讲故事的人,吸引着过往各色人等驻足。他们的表演形成了独特的传统,并且不断自我更新。该展览以大幅图片和视听设备为主,创造一种沉浸式的感性体验,并鼓励观众成为故事讲述者。

3.jpg

特展“面条制作与古琴演奏——来自于古代朝鲜的文化图景”展示了22幅来自于德国语言学家、外交官穆林德夫(1847-1901)收藏的朝鲜风俗画。穆林德夫曾在朝鲜监管其海关和外交,后因鼓动朝鲜王室“引俄拒清”而被罢黜。画作里保存的场景显示了许多已被遗忘的仪式、手工艺和习俗,为民族学家和文化历史学家提供了一个极有价值的知识宝库。

4.jpg

俄罗斯人类学民族学博物馆

俄罗斯人类学民族学博物馆于1714年由彼得大帝下令开办,早年曾是为安放彼得在夏宫的私人收藏而建。彼得认为重塑“变迁中的俄罗斯”形象至关重要,因此,该博物馆一度是接待外来使者的重要场所。1724年彼得创立俄罗斯科学院时,博物馆成为科学院的下属机构。转型后,博物馆致力于收集稀有的物质文化与人种学藏品,如各民族的服装和日常用品。该馆的中国民族学藏品收藏完整而丰富,其中农具的收藏最为有趣。这些农具揭示了农业发展并产业化的道路。该馆的中国瓷器藏品以18-19世纪的作品为主,图案与纹样显示了当时的宇宙观和丰富的自然世界。此外还有雕工精细的象牙、木器、石器和漆器。服饰方面的收藏展现了中国的多元社会文化特征。而中国的宗教类藏品,如葬礼的相关藏品也颇具代表性。2015年,俄罗斯人类学民族学博物馆以“求仙船——中国的机械玩意”为主题推出展览。展示了制作于18世纪初的一系列机械求仙船,以反映中国求仙传说与当时西方机械技术的邂逅。

5.jpg

俄罗斯人类学与民族学博物馆还与英国剑桥人类学与考古学博物馆(MAA)合作,以驯鹿文化为主题,通过多张珍贵的图影展现了当时中国与俄罗斯境内鄂伦春与埃文基人的生活场景。这些图影近百年来初次与世人见面,部分是著名俄国人类学家史禄国(Sergei Shirokogoroff )教授与夫人在20世纪初叶受邀到西伯利亚阿木尔河畔与中国东北进行田野调查时所拍摄。还有部分来自剑桥大学人类学系的林格伦夫妇。(编者注:这些图片资料也由剑桥大学捐赠给中国民族博物馆无偿使用,相关展览将于近期问世。)

6.jpg

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人类学博物馆

作为收藏与展示世界文化与艺术的博物馆,该馆重点呈现加拿大“第一民族”和哥伦比亚省其他族裔的文化。该馆的独特性不仅在于建筑和藏品,更在于通过合作研究和展览创造了不同文化群体之间的非凡关系。

2015年度,该馆推出了关于声音的展览:“母亲的歌谣”。这个展览由三名来自第三代智利移民家庭的女性艺术家完成。在13分钟的声音设备中,这几位女性向她们的孩子讲述过去的经验以及对未来的建议,讨论了作为女性、移民和同一个家庭成员多重身份的差异性,以及在不同文化世界中的进退。

另一项特展:形(无)形:台湾当地艺术的灵性世界,展出了7位台湾当地艺术家的作品。这些作品均探讨传统、宗教信仰与价值观如何在充满活力的现代社会彼此融合,并成为灵感与创意的源泉。

7.jpg

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人类学部

始建于1869年的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其人类学部是世界人类学研究的重镇之一。玛格丽特?米德在该馆人类学部担任了52年的策展人,以她的名义举办的人类学电影展,是民族志电影界首屈一指的盛会。

2015年6月,是英国功能主义大师马林诺夫斯基登陆特罗布里恩岛100周年。他关于特罗布里恩岛民的研究,对人类学实践与理论的贡献影响深远。因此,2015年8月11日-14日,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人类学部特举办为期四天的国际研讨会“马林诺夫斯基的传说”。这次研讨会上,以帕布亚新几内亚为研究对象的人类学家们会聚一堂,与其研究对象进行对话。这些对话旨在反映当地现实的社会变迁与人类学家具有历史纵深的研究与田野工作,并将在马氏旗帜指导下的民族志知识视为公共视角与推论的共同结果。该研讨会将阐明:人类学知识的产生基于和田野对象的对话与合作。

日本大阪国立民族学博物馆

自1977年开馆以来,日本国立民族学博物馆的展览主旨是展示人类学、民族学以及相关学科的最新成果,以促进公众对异文化的认知与跨文化理解。常设展分为区域展陈与跨文化展示两大类目。展览内容以服装、饮食与居住空间为主。跨文化展厅则专注于宗教、音乐和语言。其中关于中国的展陈涉及了生产生活、乐器、服饰、手工艺、宗教与文字、文化继承等方面。

2015年,该馆与韩国国立民俗学博物馆合作推出了特展:“韩日食博”,作为与韩国邦交正常化50周年的特别展览。该展览分为“泡菜世界”、“厨房天下”、“厨具”、“食物的哲学”、“食物、生命礼仪与年节”、“饮食的教育与信息传递”、“当代年轻人的食物”等主题,旨在展出日韩食物的差异、联系与现代发展。

8.jpg

在北海道博物馆推出的“夷酋列像:人、物与世界”被作为该馆的开馆纪念特别展。该展览通过18世纪末画师所绘制的阿伊努人物,以及相关的图书、衣物,展示了当时变迁中的日本世界。绘卷的材质来自中国、俄罗斯、爪哇等地、图中人物形象借鉴了中国的绘本,其衣着则明显受到外来文化影响。图片、研究成果与文物展览相互印证,显示了当时东北亚地区的文化交流。

9.jpg

结语

如何去除殖民背景下知识不平等的话语霸权?如何改变展陈与实践中的政治话语和西方中心主义色彩?如何在全球化视角下,重新进行民族学人类学博物馆的自我定位?如何以多元文化视角重新阐释差异性文化,并关注文化的交流与互通?这是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人类学民族学博物馆普遍面临的挑战。

2015年,这些世界级的民族学人类学博物馆的展陈与研究,展现了民族学博物馆营造跨文化接触区,实现文化彼此理解的尝试。这些努力,也将是世界博物馆的共同方向。

(展览信息及图片来源于各博物馆官方网站)

(文字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办公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倒座庙1号院 2015-2021   ©  中国民族博物馆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0032474号-1